最新消息:iOS编程开发交流群(6906921) ,Mac.Cocoa开发交流群(7758675) 欢迎iOS/macOS开发编程爱好及学习者加入!

六经辨证论治头痛

健康 天狐 13529浏览 0评论

 一、六经头痛涵义辨析

1 . 与经脉循行部位相关的头痛。六经头痛指头痛发生在该经脉循行部位者,如,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厥阴头痛。

2.与六经病病机相关的头痛。六经头痛是指与六经病相关的头痛。如,太阳头痛指伤寒太阳病头痛,阳明头痛指伤寒阳明病头痛,等等。《兰室秘藏·头痛门》所补出的太阴头痛与少阴头痛亦属此类。

六经头痛不但包括外感头痛,还应包括内伤头痛。头痛是极其复杂的病症,不但在病因病机方面有外感内伤之不同;就病位而言,可以涉及脏腑及其经脉。显然,对六经头痛从单一方面理解是不全面的。

3.三阴三阳六经病病机与经脉循行部位结合。如果将以上两种认识结合起来,则更适应临床需要,这是本文对六经头痛范围、属性的界定。《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属阳明者,上连目珠,痛在前额;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以太阳经行身之后,阳明经行身之侧,厥阴之脉会于巅顶,故头痛在巅顶。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然痰与气逆壅于膈,头上气不得畅而亦痛。其辨之之法,六经各有见症。”明·秦景明在《症因脉治·头痛论》中指出“伤寒门头痛,皆是三阳经表症,今在杂病门,虽分外感内伤,然三阳三阴,皆有头痛。”

任何疾病就其属性而言不离阴阳虚实,不出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其病不属外感即是内伤。因此,将三阳三阴以及所属的脏腑经脉与外感内伤的病因病机有机结合起来对头痛进行辨证论治,既符合临床亦切合实用。

临证辨治头痛的基本要素大约有三条:一是能明确病位,二是能确定病性,三是能明确致病邪气的性质。以六经辨证论治头痛完全可以满足以上条件。

二、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举要

(一)太阳头痛

1.部位:太阳头痛主要见于前额、巅顶、枕部疼痛连及项、背,或由项连肩。

通常所说的太阳头痛以后头部疼痛为主或连于项。《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项强腰脊痛。”由于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所至,还可以发生头侧头痛,如《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足太阳膀胱经见证 “头苦痛……头两边痛……项似拔……”

2.病因病机:风寒、风热外感常见,邪气阻滞太阳经脉;亦可见内伤为病者。

3.属性:外感内伤皆可致病,但以内伤为主;属实者居多。

4.证治:

①经脉不利:头痛以枕颈部为主,痛连巅顶、前额,或牵连头侧,或颈枕部拘紧或酸痛,连及颞额,或伴肩背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紧。

治法:疏利太阳经脉,通络止痛。方药:葛根汤加天麻、川芎、姜黄、天南星、当归。

②瘀血证:头痛项强,或痛连肩背手臂,经久不已,颈部压痛,舌质暗或紫,或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疏经通络。

方药:葛根汤加当归、红花、丹参、羌活,或桂枝茯苓丸加味。

③湿热证:头痛头重,颈项不舒,胸满恶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濡。

治法:清热化湿,疏经通络。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生薏苡仁、土茯苓等。

④风寒证: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加味。

⑤风热证: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通络止痛。

方药:葛根汤去麻黄、桂枝,加桑叶、菊花、僵蚕、蝉蜕或升麻葛根汤、桑菊饮。或用选奇汤,《伤寒大白·头痛》谓“此治太阳风热头痛之方。”

⑥风湿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疏风通络,化湿止痛。

方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加术汤。

(二)阳明头痛

1.部位:头痛部位以前额、面颊、眉棱骨常见,或痛连齿龈,或颜面疼痛。《伤寒大白·头痛》:“阳明经额前痛,痛连眼眶,脉洪而长……”

2.病因病机:外感多热结或为寒凝;内伤多积热、湿热、胃火、热毒、酒毒。

3.属性:实证为主。

4.证治:

①阳明湿热:头痛身重,胸脘痞闷,溲赤闭涩,口中黏腻,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和中止痛。

方药:伴脘痞者用半夏泻心汤;大便不爽者用葛根芩连汤加味。湿热久结者用陈茶芽煎。

②寒滞阳明经脉:头痛以前额、面颊为主,或见眉棱骨痛,遇风寒加重或诱发,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或紧。

治法:疏风散寒,疏通阳明经脉。

方用选奇汤。《丹溪心法·眉眶痛》选奇方“治眉骨痛不可忍,大有效。”

③阳明蕴热上蒸:头痛头胀,心烦面赤,口干或渴,胃脘不适,舌质红,舌苔黄,脉滑。

治法:清泻胃热,通络止痛。

方用白虎加白芷汤(《卫生宝鉴》卷九)。或白虎葛根汤(知母、石膏、葛根、白芷。《伤寒大白》)。热病后期,热伤气阴,余热未尽,头痛口渴,气短心烦,舌质红,舌苔黄,脉虚数,用竹叶石膏汤。

④胃火上攻:颜面剧痛阵阵发作,其痛难忍,面赤灼热,口干口臭,溲赤便结,或鼻塞涕黄黏浊,舌质红,苔黄,脉滑数。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通络止痛。

方药:清胃散,重用升麻,加生石膏、知母、天麻、葛根、僵蚕。鼻塞涕黄黏浊,加白芷、蒲公英、败酱草等。

⑤阳明热结气壅:头痛面赤,口干口渴,心烦口臭,大便闭结,舌质红,舌苔黄或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热,降气导浊。

方用承气汤类方或防风通圣丸。

(三)少阳头痛

1.部位:疼痛以头侧为主,可连及耳、目外眦。《伤寒大白·头痛》:“少阳经头角痛,痛引耳前后……”

2.病因病机:外感以风热为主,风寒亦兼而有之;内伤则多肝胆气郁、化火或湿热壅滞。

3.属性:实证、热证多见。

4.证治:

①少阳郁热(郁火):头痛以两太阳穴为主,或连耳目,胀痛并见,或见眩晕,口干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治法:疏利少阳,清散郁火。

方药:小柴胡汤去半夏、人参,加钩藤、天麻、僵蚕、桑叶、菊花、连翘。

②少阳气郁:头痛头胀,痛在两颞,时作时止,或游走不定,或痛连枕颈,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弦细。

治法:和解少阳,疏郁散结。

方用柴胡桂枝汤。

③少阳热结气壅:头痛胀痛,太阳穴尤甚,心烦口苦,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治法:疏解少阳,畅达气机。

方用大柴胡汤。

④特殊头痛——雷头风:头痛剧烈,发于耳上,痛处起核,不可触近,入夜加重,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有力。治法:疏利少阳,清热利湿解毒。方药:淸震汤加味。

(四)太阴头痛

1.部位:头痛部位不定,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2.病因病机:内伤为主:常见饮食所伤、劳役无度、久病失血等;或因情志内伤,肝木乘脾,运化失司,湿聚生痰。

3.属性:虚实兼见,以虚为主。虚证多见气血亏虚或清阳不升;实证则以痰湿、湿热、痰热、痰浊为主。

4.证治:

①痰厥头痛: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治法:健脾和中,化痰降浊。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兰室秘藏》),或芎辛导痰汤(《奇效良方》)。痰郁化热,痰热上蒙之头痛,用加味二陈汤(《医方考》)。二陈汤为治疗痰厥头痛之基础方,如《伤寒大白·头痛》曰:“顽痰头痛,胸满恶心者,二陈汤加南星、海石”。即二陈汤加胆星、海浮石,名曰星石二陈汤。又以二陈汤加栀、连、胆星,名二陈栀连胆星汤,治“痰火上冲”之头痛。

②气虚头痛:头痛而晕,心悸不宁,遇劳则重,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治法:益气健脾,升达清阳。方药:顺气和中汤(《卫生宝鉴》黄芪、人参、甘草、白术、陈皮、当归、升麻、柴胡、细辛、蔓荆子、川芎)。

③气虚血瘀:枕部疼痛,经久不愈,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痛连项背,固着不移,舌质淡暗,苔薄白,脉弱。治法:益气升清,活血化瘀。方药:清阳汤(《脾胃论》)。

④气虚络痹:头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时作时止,伴见头目昏沉,精神疲惫,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益气健脾,补虚通络。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加当归、葛根、党参、仙灵脾、炙甘草。

(五)少阴头痛

1.部位:不定,以全头痛多见。足之阴经虽不行于头,却皆循于面,而“挟舌本”。如《灵枢·经脉》说:“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2.病因病机:少阴精血不足,不能生髓充脑,则脑髓空虚;阳气亏虚,既易感受寒邪,复不能温养清窍。

3.属性:以精血不足,阳气亏虚为基本病机变化。

4.证治:

①肾阴不足:头痛眩晕,腰膝酸软,耳鸣少寐,心烦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治法:滋阴补肾。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味,天麻、桑叶、黑芝麻。

②肾精亏虚:头痛而空,或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乏力,健忘头昏,耳鸣少寐,舌淡红,苔少,脉沉细无力。治法:补肾填精,生髓荣脑。方药:加味左归饮(《医学从众录》,在左归饮基础上重用肉苁蓉,少佐川芎、细辛)。

③肾气亏虚:头痛而空,每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健忘,阳痿遗精,经闭带下,耳鸣少寐,舌淡红,苔少,脉沉细无力。治法:补益肾气,填精生髓。方用大补元煎加味。

④肾阳不足:头空痛,手足不温,腰膝酸软,精神疲惫,或见眩晕,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法:温补肾阳,益气生精。方药:右归丸。

⑤阳虚感寒:头痛经久不愈,时作时止,恶风畏寒,面白肢冷,舌质淡胖,苔薄白润,脉沉细。治法:温阳补虚,散寒止痛。方药: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川芎、生姜。

(六)厥阴头痛

1.部位:巅顶、颜面疼痛多见,或全头痛,或头痛部位不定。《灵枢·经脉》曰:“肝足厥明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贯膈,布胁助,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足厥阴肝经见证有“头痛”。

2.病因病机:情志伤肝,导致气郁、化火、气滞血瘀,阳亢风动;或久病虚寒。

3.属性:虚实兼见。

4.证治:

①肝气郁结:头痛头胀,痛无定处,情绪不宁,或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舌淡红,苔薄腻,脉弦。治法:疏肝解郁,利气止痛。方药:四逆散合香茗散(《鲁府禁方》香附子、川芎、细茶。水煎温服)加天麻、天南星、白蒺藜。

②肝郁化火:头胀头痛,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治法:疏肝解郁,清热泻火。方药:白头翁汤合栀子豉汤加天麻、川芎、僵蚕、白蒺藜、生白芍;伤阴则用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加枸杞、菊花。

③气滞血瘀: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性情急躁,失眠健忘,或胸胁疼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治法:疏肝理气,活血止痛。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天麻、菊花、旋覆花、姜黄。

④肝阳上亢:头胀痛而眩,面红面赤,心烦易怒,胁痛,夜眠不宁,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治法:平肝潜阳,降逆止痛。方用天麻钩藤饮或滋生青阳汤。

⑤肝经风火:颜面阵痛,面颊有烧灼感,痛连齿目,突发突止,作止无时,烦躁不安,耳鸣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治法:清肝泻火,疏风止痛。方用羚羊角汤(羚羊角粉、蝉蜕、夏枯草、薄荷、生地、菊花、石决明、天麻、白头翁)。

⑥血虚头痛:头痛,或伴头晕目眩,胁痛,或惊惕不安,妇女月经不调甚则闭经,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弦细或细涩。治法:养血柔肝,缓急止痛。方药:加味四物汤合四神散(《丹溪心法·眉眶痛》“治妇人血风,眩晕头痛”,用四神散。菊花、当归、旋覆花、荆芥穗),加天麻、僵蚕。血虚受寒用当归四逆汤,寒甚用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

⑦肝寒上犯:巅顶头痛,干呕,吐涎,甚则四肢厥冷,舌淡红,苔白,脉弦。治法:暖肝散寒,温经止痛。首选吴茱萸汤。

(七)杂类头痛

《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手足阴阳经合生见证:“头顶痛,足太阳、手少阴”。

1.全头痛:治从六经合病着眼。

2.游走痛:从肝胆、少阳着眼,从风、气着手。

3.头痛休作有时:求之于少阳、厥阴。

4.证治:

①气血失和:头痛头晕,情绪不畅加重,伴见胸胁胀闷、心悸、恶心等症状,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治以疏调气血,和畅气机: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白芍、党参、炙甘草、大枣、生姜)加香附、旋覆花、天麻等。

②肝胆湿热:头痛头胀,口苦口干,心烦易怒,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治以清利肝胆湿热:龙胆泻肝汤加味。

转载请注明:天狐博客 » 六经辨证论治头痛

微信 OR 支付宝 扫描二维码
为天狐 打赏
非常感谢你的支持,哥会继续努力!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 暂无相关文章!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